阅读历史 |

新的案件171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一幕:档案库密码战(晨7:22)

唐静薇推开省档案馆厚重的铁门,霉味混合着旧纸张的酸涩扑面而来。三十三排档案柜在晨光中投下栅栏状的阴影,老杨将1987年结核病院的病历平铺在桌面上,泛黄的纸页间渗出褐色的药渍。

"编号17到49的患儿死亡证明全部缺失。"小李用紫外线灯扫过文件边缘,"但装订孔里有反复拆钉的痕迹。"

"看这里。"唐静薇的镊子夹起纸页夹缝中的铜绿碎屑,"和青铜器上的腐蚀产物成分相同,有人用这些文件包裹过赃物。"

档案柜深处突然传来金属刮擦声。链条刘佝偻着背出现在转角,手中的钢印机冲头抵住一份档案袋:"唐警官找的是这个?"袋口露出的死亡证明右下角,印着枚青铜材质的六芒星水印。他脸上的疤痕在昏暗光线下蠕动如活物,渗出暗黄油脂。

第二幕:青铜氧化实验室(午12:47)

省厅技术处的实验台上,三十三尊青铜觚被切割成剖面标本。老杨将患儿痰液培养液滴在器表,显微镜显示屏立刻显现出针状结晶的生长过程。

"结核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,与青铜锡元素发生置换反应。"小王调整偏振光角度,结晶体的棱角折射出血红光斑,"每平方厘米结晶层需要38.5小时形成,正好对应患儿持续发热的周期。"

唐静薇用手术刀刮下器壁的灰白色生物膜:"这些菌株的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了?"

"比普通结核菌多出33组金属结合蛋白编码。"老杨指着基因图谱上的突起,"这些蛋白能吸附铜离子,加速青铜器氧化层的剥落——盗墓贼需要这种不均匀腐蚀来伪造古墓环境。"

通风管道突然涌出浓烟,金玉兰的冷笑声伴随着火警铃震荡:"你们不该动这些祭品。"燃烧的档案纸灰在空中组成六芒星图案,每一角都粘着片青铜薄片,刻着患儿的姓名缩写。

第三幕:呼吸刑讯场(晚8:15)

地下管网的应急灯将水泥墙照得惨白。唐静薇戴上防毒面具,指尖抚过管壁上交错的指甲痕。刑侦技术员正在拓印划痕,紫外灯下显现出成片的"tb-38.5"摩尔斯电码。

"声波传感器显示,管道结构会放大特定频率的咳嗽声。"小李将频谱图叠加在建筑蓝图上,"当声压达到95分贝,青铜器表面的生物膜就会共振破裂,释放出伪造铜锈。"

暗渠深处传来铁链拖拽声。老吴瘸着腿从阴影走出,手中呼吸面罩的橡胶管还在滴落暗红液体:"孩子们要憋气33秒再呼气,这样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才能达到5.6%。"他的假肢关节处卡着半枚少先队徽章,青铜表面附着着干涸的血浆。

唐静薇举起从档案库取得的死亡证明:"1987年6月3日,你在第三儿童医院太平间盗走了张明宇的尸体。"

"那孩子是完美的催化剂载体。"老吴的假肢突然弹开,露出微型注射器,"他死前体温飙升到39.2c,呼出的水汽能让青铜器在24小时内形成三年量的铜绿。"

第四幕:疤痕计时器(深夜11:59)

省厅物证室的白炽灯将链条刘的脸照得如同石膏像。法医人类学家正在用三维扫描仪记录他的面部疤痕,0.1毫米精度的探针检测到33个增生结节。

"每个结节对应一次犯罪。"小王指着疤痕横截面图,"春季的结节含有杨树花粉,冬季的有防冻液成分——和当年案发时间完全吻合。"

老杨将疤痕组织切片放入质谱仪:"碳钢微粒的氧化程度显示,第一次创伤发生在1986年12月7日下午3点至5点之间。"他调出气象记录,"当天全市降雪量3.3厘米,与疤痕里发现的冰晶残留物相符。"

链条刘突然挣开束缚,残缺的右手拍在物证台上。他小指的青铜徽章裂开,露出微型储存卡:"你们永远找不到第三十四尊青铜觚。"全息投影在空中展开,市立图书馆的3d模型正在渗出铜绿色液体,倒计时显示"33:33:33"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