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43章 迷离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哈哈,不戒大师,你说了这么多,不会是想说贫道乃是朱明皇族,是那安化王的后人吧?”

擎云一把夺过了不戒和尚手中的酒坛子,似乎有些不满这位主人暴殄天物的行径。

可惜,擎云还是晚了一步,剩下的那些坛底子,已然悉数进入了不戒和尚的肚腹之中。

“咳咳......云小子,你还真的什么都敢说啊?皇族中人就不要想了,不过,若是洒家猜测的没错,你应当是军师大人的二公子。”

豪放如不戒和尚者,听到擎云居然随意拿皇室血脉开玩笑,差一点将喝进去的酒给漾出来。

“安化王当年仓促起事,身旁能够出谋划策的谋士并不多,而其中最让安化王倚助的,就是那位孙景文孙先生了。”

“安化王依为臂膀,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,就连当年那份讨伐大太监刘瑾的檄文,都是出自孙军师之手。”

“当时洒家奉安化王之命,带了一队人马护卫在孙军师左右,兵败之后,也是洒家护着孙军师杀出了安化王府。”

不戒和尚向擎云讲述着当年旧事,即便他不善言辞,却也能听出当年情况的危急,厮杀的惨烈。

“这么说来,大师同那位孙军师不都活下来了吗?若是真像大师所言,贫道同那位孙军师有什么关系,为何贫道又变成了孤儿呢?”

从不戒和尚有些凌乱的言语之中,擎云听到了一个陌生的人名——孙景文,这是何人?

听不戒和尚的口气,自己还是这个孙景文的什么二公子,那岂不是还有大公子吗?

“哎,洒家几乎背着孙军师杀出重围的,等到了安全之所,身后跟着的弟兄已经只剩下了十三人。”

“我等不敢再在西北停留,改装易行,洒家甚至剔去了满头乌发,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。”

“几经漂泊,其中尚有几位弟兄相继他往,最终洒家同孙军师在中都一带落脚。”

“孙军师是一个有才华的人,开办了一家学堂教书育人,又同一位大有来历之人喜结连理,并先后诞下二子。”

“原本我等在中都城外住的好好的,却在正德十四年又爆发了‘宁王之乱’,甚至那位正德皇帝都御驾亲征了。”

“此事原本与我等无关,不想前来平叛的军中有人认出了孙军师,作为‘安化王余孽’,他们又岂能放过我等?”

“当时一片混乱,可怜孙军师一介文人当场身中数箭,夫人没能找到年方四岁的二公子,只能带着刚刚六岁的大公子向北逃去......”

不戒和尚的声音有些低沉,却不妨碍他把当年的事情讲述清楚,这下连擎云都有些目瞪口呆了。

方才刚听了一段安化王造反的故事,如今居然又牵扯到了宁王之乱,合着眼前这位大和尚走到哪里都不得安生啊?

“不戒大师,你所讲的故事很是吸引人,皇室间的无义之争,令多少人家破人亡、流离失所。”

“可是,这又与贫道有什么关系呢?换句话说,你说贫道乃是那位孙军师家的二公子,不知你可有什么证据?”

听听跌宕起伏的故事,擎云自然没什么不乐意的,再加上今夜饮了不少酒,此时的擎云多少也有些热血沸腾。

可是,作为局外人听一听倒没什么,却要被这大和尚说成是什么孙军师的二公子,擎云倒想闹个明白。

话说到现在,擎云都有些觉得自己“上当受骗”了,单凭这不戒和尚一番言语,就要给自己找个爹娘,世界上有这么荒唐的事吗?

“咳咳......云小子,其实洒家也不能确定。只是你的样貌实在跟当年的孙夫人有些相像,而二公子的名字恰恰正是一个‘云’字。”

酒也喝完了,故事也讲完了,不戒和尚反而又清醒了过来,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自己的光头。

合着他也只是猜测而已?怪不得一直拿酒盖脸,喝得有感觉了才开始讲述当年的旧事。

“不戒大师无需如此,贫道曾经听冲虚师尊提起过,他老人家正是在徽北一带遇见了年幼的贫道,才将贫道带上了武当山,那年贫道亦是四岁。”

这里是大明朝,不戒和尚口中的“中都”,自然就是当初那位要饭皇帝的起家之地——安徽凤阳府。

而“宁王之乱”主要波及的地区也正是江西和南直隶一带,两相对照之下,擎云对不戒和尚讲述的故事倒是多了几分相信。

“哎,当年来的官兵实在是太多了,光旗号都不下十几面,洒家等人人单势孤,若非洒家的轻身功夫还算不错,也许就同弟兄们一起都战死在那里了。”

别看不戒和尚长的如此胖大的一坨,真要跑起来短时间内速度并不逊色于寻常奔马,要不然他怎能够追得田伯光那小子上天无路、入地无门?

“十七年了,洒家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孙夫人和大公子、二公子的下落,期间也曾‘认’了几次人,最终却都一一被否认了。”

还是不戒和尚的自言自语,合着这大和尚是惯犯一个,“认人”都不是一次两次了?

“贫道对大师的所作所为深感钦佩!将来若是见到冲虚师尊的面,贫道亦会详加询问一番,无论贫道是不是大师所寻之人,他日定然会给大师一个答复。”

这件事情,还真的有些让擎云为难了。

首先,他并不知晓自己的身世,也许冲虚师尊都未必能够说的清楚。

其次,不戒和尚口中提到的“孙景文”,无论是现在的擎云还是那份诡异的“记忆”里,都不曾有任何的痕迹。

这茫茫人海,又过去这么多年了,谁又能证实此事呢?

“那个......云小子,你是不是觉得洒家所说的话很不靠谱?当年事发之时,大公子六岁而二公子只有四岁,即便能活到今天样貌也早已不比当年。”

“不过,若是能够让洒家见到孙夫人的面,相信洒家一定能够认得出来,而孙夫人也一定还认识洒家。”

擎云这般“客套”的回话,粗中有细的不戒和尚又岂能听不出弦外之音?

“也对,方才听大师所讲,那位孙夫人‘大有来历’,不知她又是何方神圣?这些年你为何也没去找她呢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